句享美味
  • 首页
  • 经典语录
  • 说说文案
  • 名家名篇
  • 语文知识
  • 古诗大全
  • 范文大全
  • 诗词赏析
  • 世界文学
首页 > 古诗大全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4-12-31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又题为《夜雨寄内》。关于所寄对象,有妻子、友人两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诗选》据冯浩《玉溪生年谱》,将此诗的写作年代定于大中二年(848),此时作者正旅行于四川、湖北一带。因此,虽然两说本可并存,但为了赏析的方便,本文姑从“寄妻”一说。

首句是对妻子询问归期的回答。但应注意到:“问归期”与“未有期”不仅仅是通常的一问一答,而且其中藏有愿望与现实之间难于统一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使诗人感情的暗流翻腾起无法平息的波澜。“归”,是亲人的愿望,也是诗人自己的愿望;如若能有一个明确的“归期”,那毕竟还可以在翘首等待之中抱有与亲人相聚的指望。可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未有期”,于是,这种指望便在遥遥无期的时间长河中被吞没,被埋葬了。首句中两个“期”字重复出现,一问一答,一呼一应,在无法统一的矛盾中表达了不能回归的失望和怨怅,这就是蕴含在首一句叙事中的感情内涵,也是下面写景抒情的感情基点。

“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接下去转笔写景。上句叙事与下句写景之间接得似乎突兀,实则不然。由于只能以“未有期”回答亲人,因而就必然会在寂寞惆怅中空对窗外景物而感伤,所叙之事与所写之景便由诗人的感情作纽带而联结起来了。又由于诗人是带着那种惆怅和感伤之情去观看这些外界景物的,因而,这些景物也就必然被抹上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同时,连绵不断的秋雨无疑也会使诗人愁上加愁,于是,苦景与愁情便互相融化,相与为一了。心池似秋池,愁情如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旅居异乡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愁情苦绪又何尝不象那连绵不断的秋雨一样,与时俱增,溢满了他的心中呢!这就是第二句的景中之情。

诗的第三、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的情思从现实的、眼下的情景中跳了出来,越过时空的限制,飞进了另一个天地:他已经回到了故园,正与妻子傍座在西窗之下,秉烛夜话,追述着当年曾使他思情难忍的这个巴山秋雨之夜……清人纪晓岚指出:诗人的这种写法,是一种“探过一步作结”的手法。所谓“探过一步”,就是诗人不言当下如何,而是向前推进一步,没想来日回顾今日如何。这是诗歌创作中一种独辟新境的创造,所以历来深得好评。这种写法很有好处:一、不直写今夜如何思念亲人,而虚拟回归团聚之后,向亲人叙谈今夜对她如何思念,这就使感情的抒发曲中见深,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更热烈。二、诗人的情思本是由今日而望来日,可是落笔时却由来口而忆今日,使眼前“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实景转化为来日回思中的虚景,从而让读者转换欣赏角度,获得一种空灵美和朦胧美的感受。三、由于三、四两句有“何当”总领,因此,其中虚拟之情景的性质便被作了明确的规定:它不过是诗人在愿望与现实的矛盾中所产生的一种渴望和憧憬而已,渴望越急切,憧憬越美好,它与寂寞可悲的现实之间的距离便越大,对照便越强烈。可见,这种“探过一步”的手法极其深沉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是抒情诗歌创作中罕见的艺术创新。

Tag: 李商隐
上一篇:《读曲歌(二首)·南朝乐府民歌 》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徐霞客(明)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清平乐·赵令畤》原文与赏析
  • 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小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赵孟頫《纪旧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汉宫秋·马致远》原文与赏析
  • 过陈琳墓——温庭筠
  • 《葛生·《诗经》》原文与赏析
  • 《有所思》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标签

装着 王涯 冯塔纳 布里 斯特 横光利一 谢朓 孙权 给您 王十朋 咏柳 老歌 尧戒 南德 来了 爱玛 最美 谢榛 爆笑 隔花才歇廉纤雨
  • 友情链接
Tag标签大全
Copyright © 2012-2024 wyfood.com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26548号-6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