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 — 节令风俗诗词
一个节日,就是一个民族风情文化的凝聚点;一系列节日,就可以组合成一条民族风情文化的艺术长廊。文学作品中有关节日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风习,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宋词中较为常见的节日,有立春、元夕、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九、除夕等。宇文虚中的《迎春乐》所记叙的汴京立春的风习“宝幡彩胜堆金缕,双燕钗头舞”,完全可以和《东京梦华录》等笔记的记载相参证。有关元宵灯会的风习,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绘出元宵灯会的繁盛。有关寒食节,周密的《曲游春》“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写杭州寒食游西湖,“午后尽入里湖,抵暮始出”的习俗。以上这些都特别富于民族文化特色。阅读这类作品,就好像沿着时光隧道回溯千年,去领略宋朝三百年的民族文化风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元夜: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
花市:夜晚的灯市。花,指花灯。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约:约会。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大意〕去年的元宵之夜,花灯明亮如同白昼。一轮明月渐渐爬上柳树梢,悄悄窥视着倾吐衷情的人儿。今年的元宵之夜,月儿与灯光如去年一样。只是不见了去年约会的心上人,泪水湿透春衫的衣袖。
〔点评〕这首词抒写在元宵夜观灯时引起的回忆和感想。通过主人公甜蜜温馨的回忆和凄凉孤寂的现实作强烈对比,表现出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心情。词中描绘的元宵夜观灯的情景,表现出都市生活的繁华热闹。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所创造的甜美幸福的情境,更使这首词成为广为传诵的名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端着酒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宫阙:宫殿。阙,宫门前的望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琼楼玉宇:指月宫。
不胜:禁受不住。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月亮。
〔大意〕明月是什么时候来到天上的?我举杯遥问青天。不知天上的时光,现在是哪月哪年?我想乘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怕忍受不了月中高处的严寒。月光下舞影凌乱,天上哪里比得上这人间美好呢?月儿转过楼阁,进门窗,照见床上彻夜难眠的人儿。明月想来不应该有什么离别之恨,为什么它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团圆圆?人生难免有悲欢离合,月亮也难免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难以十全十美。但愿月下的人们长保平安,虽远隔千里,也能永远共赏这一轮明月。
〔点评〕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作者时任密州穴今山东诸城雪知州。中秋之夜,月下畅饮,怀念千里之外的弟弟,作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词的上片写望月,通过浪漫的想象追问宇宙的时空状态,以此表达其徘徊于天上、人间的矛盾心理;下片怀人,通过无边的月色怀想千里之外久别的弟弟苏辙,词末出之以旷达,以宽解其满腹惆怅。《苕溪渔隐丛话》评价这首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桂魄:月光。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玉宇琼楼:指月亮。
清凉国:这里指广寒宫。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举杯”两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翩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翩然:轻快的样子。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吹断横笛:唐代李謩善吹笛,号为天下第一。曾月夜泛舟吹笛,遇一客借其笛以吹,所奏精妙,山石可裂。至入破,横笛应指粉
碎。人疑其为蛟龙。
〔大意〕登高望远,长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的痕迹。月色清凉,冷清清长空如碧。月儿宛如天上的琼楼玉宇,仙人们驾鹤乘鸾,在这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来来去去。江山如画,一望之间,一草一木非常清晰。我已经酣然沉醉,拍手狂歌,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与月下的身影共同成为宇宙间的三位狂客。翩然起舞在秋风秋露之下,不知此时此刻是何年何月。就此乘风翩然归去,何必骑上大鹏的羽翼。在这清明澄澈的水晶宫里,摧金裂帛,一声吹断横笛。
〔点评〕苏轼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咏中秋,前人以为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但苏轼本人又以此调咏中秋,同样化用李白诗意,境界与《水调歌头》不同。《水调歌头》徘徊于出入世之间,但最终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语放弃了琼楼玉宇,选择了报效君国、建功立业的人生道路,神宗皇帝曾为此称赞“苏轼终是爱君”。而这首词直欲乘风翩然归去,不再留恋人间,表现了作者历尽坎坷大彻大悟之后的解脱。全词清逸超迈,飘飘欲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暗柳啼鸦,单衣竚立,小帘朱户。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故人”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
禁城:宫城,这里泛指北宋都城汴京。
百五:寒食节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日,所以称寒食为“百五”。
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旗亭:泛指酒楼。
高阳俦侣:指酒徒。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
小唇秀靥:指美女。
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尊俎:泛指食具。
〔大意〕柳暗烟迷,暮鸦哀鸣,小帘朱户中伤心人单衣独立。半亩桐花,一庭凄风苦雨。深夜雨声不绝,苦无良朋共语,好似少年时作客楚江风雨中独宿的情景。如今人已衰老,羁留京城,又遇上寒食节。旗亭饮酒的风流韵事,都交给了那帮酒朋诗友。怀想故乡东园,此时的桃李树也应呈现出一片春意,不知当年的美女是否还在。等到我归去时,一定还有落花等着人携酒重聚。
〔点评〕这是一首寒食思乡之作。《蓼园词选》分析这首词的结构:“前写宦况凄清,后段起处点寒食,以下引到思家。”
宝幡彩胜堆金缕,双燕钗头舞。
宝幡彩胜:指绢花。
双燕:剪成双燕形状的戴在头上的装饰品。
人间要识春来处,天际雁,江边树。故国莺花又谁主?
莺花:黄莺、野花,代指春天的景物。
念憔悴,几年羁旅。
把酒祝东风,吹取人归去。
〔大意〕立春这一天,妇女头戴着绢花、双燕庆祝春天的到来。北国的春天到哪里去寻找呢?天边北归的大雁和江边发?的树木会带给人们春的消息。遥想故国,那群莺飞舞、野花遍地的大好春光不知有谁在欣赏。想想自己几年以来的羁旅生活,不由得举起酒杯,祈祷东风把自己吹回故国去。
〔点评〕宇文虚中作为宋朝的大臣出使金国,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得不羁留在金国,但作者时时刻刻都在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词中对春天的向往,就象征着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即冰片。
金兽:兽形铜香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纱厨:纱帐。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这里指种菊的地方。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消魂:失魂落魄的样子。
黄花:菊花。
〔大意〕薄雾浓云,白昼漫长,名贵的香料焚烧后已化为炉中的灰烬。又到了重阳佳节,半夜醒来,帷帐中卧具都浸透了凉气。黄昏后在东篱把酒赏菊,有淡淡的香气充盈衣袖。不要以为此情此景不让人失魂落魄,西风卷动珠帘,人儿比菊花还要消瘦。
〔点评〕这是作者早年的作品,词写闺中少妇的秋思。
词的上片写秋日气候的恼人,下片写赏菊之际的遐想。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为千古名句。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蛩:蟋蟀。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云阶月地:这里指天宫。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浮槎(chá):银河里的木筏。相传有人驾着木筏沿河而上,到达银河,并见到了牛郎织女。
星桥鹊架,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霎儿:一会儿。
〔大意〕草地里蟋蟀不停地哀鸣,惊落了梧桐叶,天上人间愁意正浓。天上的琼楼玉阙层层锁闭,即使划着船儿来,划着船儿去,也难以相逢。喜鹊架起长桥,整整一年才能见面,想必离情别恨无穷无尽。牛郎和织女,此刻莫非还在难舍难分之中?否则,为什么天一会儿变晴,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刮风?
〔点评〕这首词写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词的上片设想天上人间的分隔,下片设想鹊桥相会的缠绵。“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将牛郎织女悲喜交集的神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双星:指牛郎星、织女星。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颦(pín):皱着眉头。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大意〕鹊桥相会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早已无心耕织,天上的群仙也会忌妒他们。美丽的嫦娥紧锁愁眉,风姨也不停地催风吹雨。草草相逢,倒不如不见,免得再次搅乱离情别绪。短暂相逢的欢乐本来就抵消不了无穷无尽的离愁,这回反倒增添了新愁归去。
〔点评〕这是一首描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相会的作品。
作品选择的时间,是在七夕这天鹊桥飞架之前。等待了一年的男女主人公就要相见了,相见之前的期待,往往特别的温馨,这是同类作品常用的视角。这首词却与众不同,让主人公提前想到了相逢之后的再次别离。“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这悲喜交集的情感冲突让这首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花、星:均指花灯。
宝马雕车香满路。
雕车:车身雕刻有图案的马车。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玉壶:用白玉制成的花灯。
鱼龙舞:一种大型百戏。这里指变幻无常的彩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佩戴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猛然,突然。
阑珊:零落,这里指稀少。
〔大意〕春风一夜催开千树繁花,更吹落满天繁星,洒落如雨。车水马龙,香气充满道路。笙箫鼓乐齐奏,彩灯闪亮飞转,通宵达旦,变化无穷。妇女们佩戴着光彩夺目的首饰,笑语盈盈,伴随着阵阵幽香来来去去。在人丛中寻找了千百次,猛然回头,要找的人儿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
〔点评〕这首词写元宵节。词的上片写元宵之夜灯会的繁盛,下片写灯会上男男女女呼朋唤侣的热闹,但词人之意不在于此,词人所欲寻找的是灯火稀疏处的佳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卓异不凡,梁启超认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
巷陌:街道。
纵赏:纵情游赏。
笼纱:纱笼,用纱制的灯笼。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白头居士:作者自称,此时姜夔年已四十三岁。
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之意,指豪贵身边的随从。
乘肩:指小孩坐在大人的肩上。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花满市:花灯布满都市。
少年情事:指作者的爱情悲剧。姜夔二十多岁时在合肥曾结识了一位红颜知己,后来分手了,他一直对她眷念不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沙河塘:地名,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大意〕正是人们纵情游赏街市风光之时,纱笼未出马儿已先嘶叫。年老的我没有人前呼后拥,只有小女儿相随作伴。花灯满市,月色照人,想起年少时的灯夜游乐,禁不住悲从中来。沙河塘上春寒料峭,看完灯后我缓缓归来。
〔点评〕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作者借写元宵前预赏花灯的欢乐,进而抒发身世感慨。词的上片描写元宵前预赏花灯的盛况及作者的寥落之感;下片触景生情,追忆少年灯夜游乐之事,倍感今日之凄凉。以乐景反衬哀情,通过对比与反衬,更见其感情真挚动人。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剪红、裁绿:古代风俗,立春这一天,人们用绢剪制红花绿叶,戴在头上,以应节令。
花信:花信风,随着花期到来的风。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侵晓:到天明。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这里指代宴席。
玉纤:美女的手。这里指作者的心上人。
幽素:幽情素心。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镜中路:指思妇想象中的游子的归路。镜,代指思妇。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吴霜:白发。
〔大意〕人们剪制红花绿叶戴在头上,好像春风吹开了满头花朵。夕阳在风中徘徊,似乎舍不得让旧的一年过去。夜色渐深,人们剪烛守岁,笑声迎来了新年的莺声。回想去年除夕守岁宴饮,她那纤纤玉手擘开黄柑,黄柑的柔香交织着两情相悦的温馨至今让人回味。梦中重回旧地,却迷失了回去的路。归梦成空,只好独自对着落梅悲叹岁月的流逝。
〔点评〕这是一首除夕之夜怀人的词。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别人除夕守岁的欢乐,下片追忆昔日的欢乐,用他人的欢乐反衬自己的哀愁,用往日的温馨对比现在的凄凉,更见作者此刻心境的悲苦。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盘丝系腕: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
巧篆垂簪:发簪上插着精巧的首饰。
玉:玉人,指作者的恋人。
绀(ɡàn)纱:天青色的纱帐。
银瓶露井,彩諲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银瓶:指酒器。这里代指酒宴。
彩諲(shà):彩扇。这里代指歌舞。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
黍梦:黄粱梦。指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汀洲:水边平地。
烟(ruò):柔弱的香蒲。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楚江沉魄:指战国时屈原自沉汨罗江。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薰风:夏天的风。
燕乳:燕子生下小燕,指初夏时节。
午镜:指水清如镜。
澡兰:民间风俗,端午节用兰草烧水洗浴。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
秦楼: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新蟾:新月。
〔大意〕隐隐约约记得少年时与心上人一起度过端午节的情景:她的手腕上系着五彩丝带,发簪上插着精巧的首饰,在天青色的纱帐中午睡。花前树下,两人饮酒歌舞,更难忘自己在她美丽的石榴裙上写字题诗的风流韵事。如今又是端午节,时光飞逝,汀洲香蒲渐老,看着凋谢的石榴花,更加怀念心上人。不要再唱哀怨抑郁的招魂曲,自己的心上人也如沉入江底的屈原,无论怎样千呼万唤,也不会来到自己身边。暖风阵阵,梅雨阵阵,家家帘幕低垂,大约人们都在用兰汤沐浴。自己的心上人一定也在忧伤地饮着菖蒲酒,惆怅地望着天边的弯月,计算着游子的归期吧。
〔点评〕这首词是写作者端午节时忆旧怀归之情。全词把相思怀人与端午的自然景观、人文风俗以及有关端午节的古老传说交织着写,给人以迷离凄艳的感觉。
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极击节余“闲却半湖春色”之句,谓能道人之所未云。
禁苑东风外,飏暖丝晴絮,春思如织。
禁苑:皇宫园林。南宋的都城在临安,因此西湖一带被称为禁苑。
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
恼:惹起。
翠深红隙:花叶深处。
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弦丛笛。
香尘:形容游人众多的景象。
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西泠(línɡ):桥名,在西湖。
柳陌。新烟凝碧。
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
帘底宫眉:楼中的美人。
游勒:乘马的游人。
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
梨云:梨花。
愁幂:愁浓。
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
酬:报答。
岑寂:静寂。
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选
碎月摇花:湖水荡碎了月光,波光粼粼的样子。
〔大意〕春风吹拂着西湖的柳絮,莺燕相邀相约着寻春。踏春的游人众多,笙歌箫鼓的声音震动远近。一只只的游船驶过西泠桥,闲静下来的外西湖独自展示着春的魅力。柳树成荫,轻轻的雾气萦绕着碧绿的杨柳,烟笼雾绕的碧柳映衬着楼中的佳人、堤上的游人。寒气上升,歌管声中送走了寒食节。白色如云的梨花、幽香四溢的杏花、白天飞绕花丛的蝴蝶对变得冷清的夜色满含怨愁。那满湖湖水荡碎了月光,波光粼粼的湖水却让人难以离去。
〔点评〕这首词写寒食节西湖游春的盛景。据记载,西湖游春的次序是先南后北,到中午,所有游船都驶入西泠桥里湖,而外湖差不多一只船也没有。“闲却半湖春色”极其传神地描绘了这一实景,展现出作者敏锐独到的艺术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全词意境清丽,语言工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