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洋彼岸·安纳德》原文|读后感|赏析
2024-12-05 受了伤——带着旁遮普穆斯林连的几名士兵来了,向部队下达了向左边展开的命令,因为据说锡克连的一百名士兵在邓洛普少校先生的指挥下还在那边坚持着。这个命令激起了必然会产生的反应,扑灭了几乎要燃烧起来的绝望的浓烟,这种绝望情绪早就以它引起的不自觉的颤抖、低声嘀咕和其他痛苦,在折磨着他们的肉体。
“拉奇门·辛格中士在什么地方?”旁遮普穆斯林连的阿斯拉姆·汗下士在大家重新在防线上分配好岗位以后向基尔普问道。
“他——他已经成了天国里的人啦!”基尔普下唇发着颤说。尽管阿斯拉姆·汗没有向他打听别人的情况,他还是接着说:“还有达努——他淹死了,这可怜的家伙,他的鬼魂到现在还没有归宿的地方哪。还有哈奴曼拒绝替他所说的‘肮脏政府’打仗,被二级低级委任军官苏切特·辛格打死在跟前,苏切特自己又在那边被炸成了碎片。”他朝昨夜发动反攻的地点摆了摆头,忧郁、无情的脸上眉头紧锁着。“现在我看你要问我我的破制服是怎么回事了吧?”
基尔普心中感到辛酸,阿斯拉姆·汗考虑到这一点,便默不作声。
于是一时充耳都是基尔普大叔嘲弄、憎恨的声音。
“你们出了什么事啦?”基尔普问道,尽管他试图表示同情,可话仍旧说得简短而又冷淡。
“在冲锋拼刺刀以后,我们的二级低级委任军官把我们撤到村子后面半英里的地方,”阿斯拉姆·汗说。“我们在旷野里各自走散了。后来我们好歹回到街里,可那里只有糟蹋亲妹子的英国佬,连一个印度兵都看不到。我向好几个英国兵问路,可是他们一点都听不懂我们的话。此后我遇到了一个会讲印度官话的洋人,他把我们领到皮科克先生那里……”
“说真的,他们一点都听不懂我们的话,”基尔普说。“昨天夜里我们和几个英国兵一起出击。我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而炮弹却像坎格拉山区地震时的石头那样打过来。为什么他们不把我们这几个连放在一起呢?……”
“今天我们就要团聚了,”阿斯拉姆·汗说。
“我们就要换防,上宿营地去。”
“全都一个样,”拉卢说,“无论是壕沟还是宿营地!”
“不,我们就要休整了,”阿斯拉姆·汗说。“那可像是进了天堂一样呀。”
注释:
英国人,拉卢小时候在舍科特中学念书时任该校校长。
【赏析】
印度作家安纳德的《黑水洋彼岸》和他的另外两部小说《村庄》、《剑与镰》合称为《拉卢三部曲》。这三部作品既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讲述了农民拉尔·辛格,也就是拉卢在印度本土和欧洲战场上,不同时期里的不同遭遇。这其中的第二部、发表于1939年7月的《黑水洋彼岸》,既是三部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推崇为印度最好的军事题材小说。它将故事的背景放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的法国战场,描写了包括拉卢在内的一群印度士兵,被驱赶着投入这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屠杀的情景。印度作家的创作中一贯不会缺少的民族特色,与严峻残酷的战争场景相结合,安纳德成功地编织出这部情节动人曲折、内容丰富大气、人物生动丰满的佳作。
节选部分为读者提供了战斗紧张展开及其间歇的描写。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以后,侥幸活下来的战士们得到命令暂时解散。就如久经沙场的老兵基尔普抱怨的那样,在这支为英国人卖命的军队里,他们这些印度人毫无知情权,唯有听从命令稀里糊涂地往前冲。自从踏上法国的战场以后,这些印度士兵就一直处于懵懂状态,战事进行得如何、下一步怎样动作、第二天奔赴何处……战略战术的安排与计划统统一无所知,更不用提作战打仗的目的。他们被当作没有感情和思想的子弹,不必浪费唇舌对他们讲什么道理,只有粗暴的呵斥与生硬的命令。对此,印度士兵无不茫然而愤慨。
搅乱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对于印度士兵来讲,更显得毫无意义。按照作家在小说中的描写,印度人民属于一个爱动感情的民族,在信仰上相当虔诚,只要是他们信仰的事情,他们就会干得比谁都忠诚,都起劲。然而,这场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之于印度人,既不涉及“祖传的宗教”驱动,又不关乎壮怀激烈的理想,他们是完全中立的。拉卢、基尔普等印度士兵对于德国人没有刻骨的仇恨,对于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就像一群在清早被叫醒、赶出笼子的家奴,神志尚且朦胧,站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手里被塞上机枪,身上被挂满弹药,主子吆喝吩咐着,他们就埋着头,一无所知地跑进战火当中。
这些印度士兵原本都是些普通憨厚的农民,为了挣军饷添补家用才不得不入伍参军。小说中清楚地交代了这一点。他们虽没有国仇家恨,但必须服从命令。英国政府正是利用他们软弱和驯顺的本性,把他们当作杀人工具,让他们充当炮灰。小说的主人公拉卢,是个具有一定的怀疑精神和反叛意识的青年,但连他都受到战争在精神上的毒害。节选部分描写了他和一个德国兵对峙的情景。刹那间他产生了一点犹豫和怜悯,但是残酷的战争已经教会他一个道理——你不杀他,他就要杀你。于是,他猛扑过去,结果了对方的性命。战争中,人性、道义都被架空,死亡和杀戮是唯一的真理。战争会让人神经错乱,不知不觉间沉浸在仇恨的狂热里。杀人逐渐成为惯性动作。人的感情和善良本性都遭到践踏,残忍与恐惧会像病毒一样在队伍中传染,最终人人沦为机械的杀人工具。作家笔下的拉卢,由最初的害怕战栗,到后来的决不手软,就完全出自强烈的死亡的刺激,让人的反应由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
小说不少细节都发人深省。有一次,拉卢等人目睹了一架德国飞机被击落爆炸的惨烈场面,老实的达努充满同情地说,那被击落的德国飞机上的飞行员也是妈妈的儿子呀。可是立刻有人说,这个飞行员也同样打死了很多人呀。作家就是这样,不止一次地质疑战争的意义。基尔普大叔曾说过,如果杀了一个人是杀人犯,那么杀了一千个人的人就绝对不能称之为英雄。这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战争,不管是自卫还击战还是国土保卫战,更不论是侵略战,在本质上总是意味着无辜、渺小生命的大量死亡。出自正义一方的战士骁勇善战,杀敌无数,的确值得钦佩和嘉奖,然而那些因此而丧命的人,有多少是和拉卢他们一样被迫地、糊涂地、不知所以地被赶上战场来的?他们的死,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值得同情呢?
小说中,还真实地暴露了印度军队里森严的等级制度。那些同样是印度人的下等军官们,在得到英国主子的委任以后,就摇身一变成为鹰犬,凶狠、冷酷,对待自己的同胞手腕强硬、颐指气使、肆意践踏。比之英国长官对印度士兵的驱使,他们的这副嘴脸尤其让人心寒。在印度军队中,下级要绝对地服从上级,谁要是有反抗,即使是表露出不满,都要遭受惩罚,遭到变本加厉的迫害与虐待。拉卢的两个主要对头——下士洛克·纳特和三级低级委任军官苏巴赫·辛格就是这种典型。由于嫉妒和发泄私愤,他们经常找茬,无理寻事,拉卢只能处处防范。那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关心爱护他人的基尔普大叔,因为维护拉卢,最后竟然被他们逼死在监牢里。此外,这两个军官玩忽职守,草菅人命。在一次侦察任务中,因为他们疏忽大意,直接导致一个年轻的英国军官死亡。事后,辛格的父亲、一级委任军官阿尔贝尔·拉辛采用连哄带骂的欺骗方式,将他的儿子造成的严重后果压了下来。然而,为虎作伥者并不会改恶从善,那以后拉卢还将遭到怎样的暗算和打击,应当是不难想象的。
比较而言,作家对英国高级军官欧文倒是不乏赞美。这个人物冷静、慈祥,对待印度士兵态度友好,甚至表现出难得的尊重,特别是在他的身上没有当时流行的战争狂热迹象。作家通过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反对战争的呼声不仅仅是在无辜的下层印度士兵那里才能听到,在像欧文一样的指挥者那里,也能够听到这种正义的、进步的声音。它们汇合在一起,回荡在欧洲的大地平原之间,即使只是一声叹息,一阵轻风,也是一种希冀。
三部曲的中心主题是拉卢的精神成长史,对待欧洲文明的态度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拉卢曾非常崇拜欧洲,认为欧洲代表着进步,到欧洲参战是一个了解欧洲的契机。为此,小说在残酷的战争间隙,特意设计了拉卢与法国少女玛丽一家交往的经过。这也让故事的节奏有所舒缓,紧张的气氛转为松弛,后续的情节发展也有所铺垫。在玛丽家的农庄里,拉卢看到了与自己的家乡截然不同的农村环境和饲养方式,因此他在给家人的信中,特意详细地介绍了这里的情况,希望家里人能够得到启发。与此同时,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毁灭了拉卢的欧洲梦。在这个“钢铁时代”,发达的欧洲用进步的科学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不是造福人类的东西,而是以更高效率杀人的枪炮。拉卢对此茫然若失,像贵族一样聪明高雅的欧洲老爷们,为什么会狰狞着彼此进攻,野兽般彼此毁灭呢?这促使他对欧洲文明进行更全面的反思。
小说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情况。在来到法国之前,印度人对英国人及所有的白种人,都怀着一种羡慕、谦卑的心理,他们见惯了洋人的傲慢派头,内心充满畏惧。而到了法国之后,他们发现这里的白人对印度大兵很热情,酒吧、街道上也有白人冲他们微笑打招呼,跟他们平起平坐。这让印度人既惶惑又欣喜。小说中真实地写出了印度人这种复杂的心态,并以幽默的调侃,来展示这些一贯被压迫、欺侮的印度人在接触异国文化时的感受与体会。有一次,拉卢他们看见一个英国士兵蹲在草丛里解手,他那白晃晃的屁股在暗地里发亮,这可让印度士兵们乐坏了。他们哄笑着,原来白人也是和他们一样要在地上拉屎撒尿的。这种感情里,包含着长期处于劣势的人群对于自我低微地位的感慨。因而,一旦他们发现了那一向高高在上的偶像矮了下来,差不多和他们一样高时,心里获得了补偿的喜悦。而同样处在战争面前的人们,无论白人还是印度人,欧洲人还是亚洲人,都是一样有感情、会哭、恐惧死亡、命运多舛的。众生本该平等,整个世界都向往和平。这也代表了作家乐观积极的态度。
小说使用的语言非常富有印度民间文学的特色,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话生动有趣,有助于人物思想的表达,也有利于刻画人物的个性。小说的成功还和安纳德本人经历有关,他从小跟随父母在印度的军营中长大,所以对军队的内幕和生活都相当熟悉。他也曾经亲身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因此对战争的实际场面有着第一手的体验和感受。小说中那几次激烈的战争场面描写,是小说中格外引人入胜的段落。作家以生动的文笔,将那硝烟弥漫、炮火轰鸣、短兵相接、格斗厮杀的画面有声有色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